自信互信,共襄盛举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丝绸之路的复兴:对话亚洲领导人”分论坛上的演讲
(2014年4月10日 海南博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 杨洁篪
各位贵宾,
媒体朋友们,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参加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中外同事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论坛正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高端论坛之一。这种影响力不仅基于高水平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也源于论坛对时代潮流和前沿课题的准确把握,包括举办这次丝绸之路分论坛。我谨借此机会感谢在座的各国领导人和各界朋友出席本次分论坛,共商丝绸之路建设。
去年秋天,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合称为“一带一路”,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回应。今天上午,李克强总理在演讲中全面阐述中国的亚洲合作政策,特别表示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们此时的研讨具有重要意义。
几天前,我陪同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感到欧洲各界对“一带一路”很关注、很热心。中欧联合声明指出,中欧决定共同挖掘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盟政策的契合点,探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开展合作的共同倡议。习主席在德国杜伊斯堡出席始发于重庆的中欧铁路班列抵港仪式,气氛隆重热烈,在场的每个人都直观感受到,丝绸之路不再是历史书上的概念,而是现代物流和中欧合作的新鲜故事,沿路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欧洲对古今丝绸之路的热情并不偶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对亚洲古老文明和当今发展潜力的再认识,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背景下东西方交流合作的新趋势。
欧洲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但丝绸原产于中国,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许多重要地域是在亚洲。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筚路蓝缕走出这条路,披星戴月维护这条路,对丝绸之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可以说,丝绸之路是亚洲各国共同历史与辉煌文明的见证,是亚洲人民历史文化自豪感的源泉,也是亚洲各国团结合作的旗帜。
丝绸之路给了亚洲人历史文化的自信。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开辟之际,亚洲早已孕育出成熟的文明,生产力、管理水平和开放程度领先世界,很多考古发现和西方学者都证明了这一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发祥地都在亚洲,丝绸、瓷器、漆器、铁器、马鞍、源于中国的“四大发明”和源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都曾是亚洲的“专利”。通过丝绸之路,亚洲国家敞开胸怀接纳外国商人和学子,毫无保留提供最先进的商品和技术。
近代以来,亚洲国家落后了,饱受列强侵略、殖民之苦,面临外部强势文化的冲击,但亚洲国家珍爱自己的历史文化,维护自己的价值观根基。今天亚洲人不会陶醉于过去的光荣历史,也不会为历史悲情所累,而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自强创新的营养,谱写美好的历史新篇。
丝绸之路给了亚洲人发展道路的自信。多样性和多元化是亚洲的特色和优势,丝绸之路上每一个文明、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土壤和发展轨迹,都是平等和独特的,没有高低优劣的区别,也没有强求一致的必要。基于多样性,商人们才能互通有无,智者们才能交流互鉴,世界也才能丰富多彩。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而是存在许多路径的选择,涵盖了亚洲和欧洲广大的地区和国家。这对我们今天思考发展道路问题颇有启示。
近现代以来,亚洲的仁人志士苦苦探索国强民富之路,经历了很多挫折,结论是发展道路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可以借鉴外国经验但绝不能照搬。基于这一认识,依靠自力更生和国际合作,冷战后的亚洲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亚洲开发银行的最新报告预测,45个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将分别达到6.2%和6.4%,高出发达国家平均增长率两倍以上。这十分不容易,说明亚洲国家坚持走自己的路是对的,这条路有荆棘,但却是康庄大道。
丝绸之路给了亚洲人包容合作的自信。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以和平、平等的方式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亚欧大陆很早就形成了贸易网络,各方都获益匪浅。古代中国的冶铁、耕作和水利灌溉技术西传南输,大幅提高了周边国家的生产力。来自南亚的医学、历法和雕塑艺术,在中国得到重视和运用。箜篌和马球是古代中亚游牧民族的发明,在中国音乐史和体育史上都有一席之地。东帝汶的檀香,泰国的大象,老挝的木雕,俄罗斯的毛皮,欧洲和西亚的琉璃,巴基斯坦、缅甸和斯里兰卡的宝石,都深受古代中国人民喜爱。
一些宗教或宗教教派通过陆海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的本土宗教相互融合,和谐相处。古代中外的使节、商人和取经求法的智者,得到了丝绸之路沿途民众的无私帮助,否则他们寸步难行。
今天亚洲国家的交通和物质条件好多了,区域合作也进入新阶段,亚洲国家应当弘扬和平友好、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新的时代内涵,很重要的一点是互信。中国人讲“人无信不立”,法国文豪大仲马讲“信任是稀有的珍宝”。古代的人们走丝绸之路,很难独来独往,需要结伴而行、相互照应,海上行船更需要同舟共济、分工协作。今天我们的技术能力突飞猛进,但交通合作仍面临不少隐性困难,一些亚洲国家之间还存在信任赤字。无论是开展互联互通还是建设“一带一路”,都需要就互信问题下更大的功夫。
互信的基础,是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是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恪守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是以诚相待、互学互助。
中国有以和为贵的文化理念,有亲仁善邻的历史记录,还有言行一致的外交传统。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说,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到访东南亚国家,带来的是好东西和真情谊,与后来的西方殖民者完全不一样。东南亚人民感念郑和,马来西亚将建立“郑和协会”推进中马贸易与投资。
促进互信和互利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之中。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一带一路”的建设将贯穿“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寻求势力范围。“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合作倡议,以经济与人文合作为主线,不搞封闭性的集团,不妨碍既有的多边机制。亚洲的大陆和海洋很宽广,亚洲人的胸怀更宽广。我们应当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使各类合作倡议和机制各得其所,相得益彰,联动发展。
“一带一路”的建设,将深化亚欧大陆国家的互信和互利。习近平主席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很全面也很具操作性。
古代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今天的丝绸之路建设也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国家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过去1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9%,较同期中国外贸额的年均增速高出4个百分点,今后还有增长的巨大空间,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到2020年估计能达到1万亿美元。
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约5亿人次,中国的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将率先受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合作,深化城市、港口、口岸、产业园区合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协助当地增加就业,增强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互联互通是当前“一带一路”规划和亚洲区域合作的优先。交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硬联通”已经在做。去年12月,昆明至曼谷公路的跨湄公河大桥合龙,中方提供的无偿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项目是中、老、泰等各方共同努力的成果,造福三国基层民众,也助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
中远集团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集装箱码头项目运营良好,中国与匈牙利、塞尔维亚、土耳其等国将合建铁路,中国与俄罗斯正在商讨实现几条跨欧亚铁路互利共赢的模式。亚欧大通道和大市场建设的蓝图已经展开,古老的丝绸之路正焕发青春。
政策、法律、规制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软联通”也要同步推进。中国和东盟正在讨论打造自贸区升级版,上合组织推动商签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质检与海关合作步入制度化轨道。东帝汶建国后希望粮食自给,中国急人所急,为东帝汶举办了三期杂交水稻示范项目,帮助当地解决了大问题。华为公司为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通信领域的专业人才,深受当地好评。
我想特别谈谈“心联通”的问题。中国古人讲:“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一些外国的汉学家讲,如果用心去体会中国人复杂微妙的文化心路,将增加亲切感。中国与他国共建孔子学院和互建文化中心,可望成为中国与世界交往日益重要的平台。
实现“心联通”有很多方式:
一是增加人与人的接触。很多偏见和误解不是来自仇恨,而是源于陌生与隔膜。“百闻不如一见”,走到田间地头看一看,与当地人聊一聊,往往会有全新的感悟。邻国之间,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民众,都需要多走动。邻居越走越近,亲戚越走越亲。
二是推进文化、艺术、考古、体育、卫生等人文领域的合作,加强地方、媒体、智库和青少年的交流。青少年是世界和亚洲的未来,应当鼓励和帮助青年人加强交流,这件事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三是注重学习他国的语言,加大留学生交流力度。学习和掌握他国的语言,有利于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理性看待差异,包容友善地与他人和他国相处。
四是保持文化耐力和定力。丝绸之路不是一天建成的,文化交融和民心相通更非朝夕之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持之以恒,滴水终会穿石。
女士们,先生们,
亚洲过去的沧桑历史与丝绸之路的兴衰紧密关联,亚洲未来的整体振兴与丝绸之路的复兴交融并进。“一带一路”是亚洲大家庭的事,希望有关国家和中国共同商量、共同建设、共同受益。让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共襄盛举,建设好“一带一路”。
谢谢大家!